“青少年模式”怎能形同虛設?
http://www.10keji.com2020年04月22日 09:17教育裝備網
近日,有媒體報道,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報告指出,多家一線直播平臺的“青少年模式”與一般模式并無實質差異。青少年用戶仍可通過輸入密碼、切換賬號等方式延長在線時長或進行各類網絡消費,引發各界關注。
對現如今的青少年而言,使用智能手機上網已不是什么新鮮事,近年短視頻應用、直播與線上游戲的火爆更是增加了青少年網絡使用的活躍度。青少年群體大規模進入互聯網絡的背后,是令人擔憂的網絡沉迷與網絡安全問題。“少年巨資打賞主播”“連續游戲數小時”等新聞不絕于耳,已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牽頭指導各平臺建設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統”正是在此情境下應運而生。
根據平臺介紹可發現,進入“青少年模式”后,用戶的網絡應用使用時長、服務功能與瀏覽內容均會出現相應限制與調整。例如,有平臺的“青少年模式”設置了“無法進行充值打賞、購買兌換、彈幕評論、視頻直播等互動性操作”。然而,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調查中發現,不少直播平臺均可以通過輸入密碼延長“青少年模式”下軟件的使用時限;各大網絡游戲平臺也均可通過其他賬號,如微信、QQ、手機等在無實名認證的情況下直接登錄,部分游戲還可直接進行充值消費。如此一來,一邊是倡導青少年網絡保護與監管的政策,一邊是各類破解攻略的“對策”,“積極踐行青少年幸福成長戰略”似乎成了一句尷尬的口號。
“青少年模式”的失靈折射出的問題是商業、心理、社會多方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從心理層面來看,網絡平臺致力打造的“習慣養成”與“強社交屬性”均是利用個體心理上“正反饋”效應或“依賴效應”使用戶逐漸成癮。青少年由于缺乏一定的自控與反思能力,對這種無意識的“心智訓練”幾乎沒有抵抗力。另一方面,隨著網絡使用成為資源獲取的必要手段,娛樂與學習的邊界變得愈加模糊,不少學生打著“上網學習”的幌子長時間在線游戲,增加了家長與學校老師對網絡沉迷的識別與監管難度。除此之外,青少年群體巨大“流量”背后的商機也是驅使各個平臺陽奉陰違、打擦邊球的因素。在媒介市場化快速發展的當下,“流量變現”帶來的巨大利益已使部分企業將未成年人保護的社會責任棄之不顧。
進入互聯時代,青少年網絡沉迷、成癮等問題就成為社會各界屢治屢犯的頑疾。治愈這一頑疾需要由監管部門、企業與家庭各方力量合力完成。2019年,國家網信辦就開始對各類不符規范、縱容青少年沉迷行為的平臺展開約談,并指導監督各類平臺上線青少年防沉迷系統,“青少年模式”便是青少年網絡保護措施的一項重要突破。但現實中,某些企業在平臺的用戶協議中聲稱“對于未成年人用戶使用本服務過程中的行為,以及因使用本服務產生的一切后果不承擔責任”“提醒家長合理引導未成年子女的上網及消費行為”。
在青少年網絡沉迷的預防與干預中,企業不應簡單“甩鍋”,而是肩負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責任、引導青少年合理利用網絡豐富精神生活。此外,來自監護人的引導與教育同樣重要。比起一味的“禁止”或“控制”青少年的上網行為,家長更應做到高質量的陪伴與了解,在“青少年模式”的助力之下與孩子共同成長。
(作者系復旦大學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