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片+人+综合,色婷婷av视频一二三区,黎明破晓前电视剧全集免费观看,乖宝撞的你舒不舒服h

您好,歡迎來到教育裝備網!登錄注冊新賬戶

http://www.10keji.com/zt/2022/ceeia/
全國教育辟謠平臺

鄉村薄弱校如何“向死而生”——湖南省沅陵縣陳家灘鄉九年一貫制學校辦學觀察

http://www.10keji.com2020年12月22日 09:30教育裝備網

  湖南省沅陵縣陳家灘鄉九年一貫制學校(以下簡稱陳家灘九校),幾乎符合薄弱校的一切定義:位于離縣城80公里的山區,辦學條件艱苦,師資缺乏,學生90%以上為留守兒童。沒有人們眼中的“優秀師資”“優質生源”“優越條件”,連校長都是轉正的原民辦教師。

  但該校卻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全縣初中畢業會考教學效果綜合評價,連續十年穩居前六,每年升入省示范性高中的學生超過35%。這個8000來人的小鄉鎮,十年內共有318人考取二本以上院校,其中一本185人。

  近幾年,該校先后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湖南省中小學安全文明校園、湖南省鄉村溫馨校園稱號,入選了省“黨建+立德樹人”十大創新案例。

  一所偏遠鄉村薄弱校,靠什么逆襲?它帶給了人們什么思考?

  優質鄉村校該是城市名校翻版嗎?

  鄉村教育是什么?

  對于在鄉村從教36年的陳家灘鄉九年一貫制學校校長印代鳳來說,鄉村教育絕不是城市教育的翻版,而是每一個鄉村少年安身立命之所在。“辦有鄉村味道的學校,才能讓鄉土文化真正扎根在每一個孩子的心中。”印代鳳說。

  因此,挖掘不可替代的鄉村課程資源和育人資源,辦有鄉村味道的學校,成為印代鳳對學校的辦學定位。

  他有此思考,要從一次對話說起。

  一段家長與學生的對話令印代鳳驚詫不已——“大米是從哪里來的?”家長隨口問。“從蛇皮袋里來!”孩子答道。

  農村出生的孩子,竟不知大米是在稻田中長成的!這可怎么行!

  印代鳳還觀察到一種現象: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部分農村學生鄉土情懷缺失,不但“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甚至打心眼里看不起生他養他的鄉土、遠離撫育他長大的父母,與身為農民的長輩感情日漸淡漠。

  孩子們忘卻了“根本”,怎么能健康成長?

  教育要讓人知道去處,也要知道來處。

  這一方水土就是最好的教科書。印代鳳的鄉村味教育從校外的田野開始。

  2015年,陳家灘九校開始挖掘鄉村課程資源,推行田園教育。學校多方爭取鄉黨委、政府的支持,開辟60畝山地作為學農基地,交由學生開墾、種植與管理,設置“茶葉栽培與制作”“蔬菜栽培與管理”“果木嫁接與培護”等校本課程。

  從果蔬種植到苗木栽種,再到花卉養護,播種、育苗、澆水、施肥、收獲,學生全程參與其中,感受氣候節令的變化,懂得谷物種植的過程,知道什么是萌芽、什么是孕育,也知道什么是驚蟄、什么是谷雨。采摘的瓜果、蔬菜則按市場價出售給食堂,收入作為班費使用。

  “土能生金”的道理,也由此印刻在學生心中。

  辦有鄉村味道的學校,就要有鄉村學校的管理模式。

  作為一所90%以上學生是留守兒童的學校,留守兒童在家無人管,在校老師精力有限管不了,傳統的“1+N”管理模式,也就是一名班主任管理幾十個孩子的“層級管理”,已難以適應鄉村學校的實際。

  怎么辦?

  印代鳳大膽實行“N+N”管理模式,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兵管兵”,讓學生承擔一定的管理工作。

  陳家灘九校實行以學生會為總領、各班達標競賽為主軸的管理方略。學生會由各班委會干部組成,常務副校長垂直管理,下設七個分部。學生每天的學習、紀律、衛生、做操、就餐、就寢等日常行為表現,都有學生會干部予以檢查、記載和公布,并與班級達標掛鉤。

  在陳家灘九校,除正式上課以外的時間,到處都是小老師威武、忙碌的身影,生生有生管,事事有生管。他們認真檢查記載,公正公平“執法”,耐心細致解釋,在學生中威望頗高。所有檢查結果及評分,一日一公布,一周一小計,一月一小結、評比。

  副校長張中明說,陳家灘九校教師缺編近十人,“兵管兵”模式的實施,替教師分擔了九成以上的學生常規管理事務。

  千萬別小看這些“小兵小將”,對學生來說可是一樁大事。

  “我平日里喜歡唱歌,這次申請擔任唱響校園負責人。”學生李析(化名)素來調皮,是班上的“孩子王”。這一次,他走上講臺,開啟了自己的競職演說。成功當選后,李析從此多了一項工作——在每天早晨的“唱響校園”時段,巡查學生的唱歌情況。小到站姿是否端正,表情是否專注,都逃不過他的“火眼金睛”。有時,遇到同學不配合,他便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一副小大人的模樣。慢慢地,李析在歷練中收斂了心性,在待人接物中表現出更多的責任與擔當。

  正是在參與班級管理的過程中,昔日里嬉笑玩鬧的孩子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在自主管理中實現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升。

  在讓孩子們學會自我管理的同時,學校還竭盡所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鄉野間長大的孩子有著自己的秉性和特點。他們或許不善言辭,但大多擁有一顆善良樸實的心。”印代鳳說,辦有鄉村味道的學校,就是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為他們鋪就一條通向未來的路。

  學生羞于表達,就從提升其綜合素養出發,學校設置以“跑、唱、跳、讀、寫、演”為載體的“六個一”學生活動體系;學生視野不夠開闊,就借力發力,與社會公益組織聯手,打造“夢想教室”。

  “開眼界,長見識。”用印代鳳的話來說,就是盡己所能地為這些鄉村少年提供平臺,讓他們有機會了解不一樣的人和事,從自卑走向自信。

  讓人們感動的是,每一屆畢業生,在畢業時都會懷著對學校、對教師、對同伴的深厚感情,將學習資料整理好送給學弟學妹;在離開學校前將教室、寢室整理得干干凈凈;在“畢業宴”上,為學校食堂打掃最后一次衛生,不僅為教師唱一首歌表達感恩之情,而且還會為食堂工作人員唱一首歌,一些后勤人員甚至因高興而落淚。

  低齡寄宿制能否破解留守兒童難題?

  陳家灘九校現有800多名學生,90%以上為留守兒童。留守兒童中,絕大多數3歲前即留守。

  眾所周知,由于幼離父母、隔代教養,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生活缺關照、心理缺關愛、行為缺規范、家教缺知識、安全缺保障的“五缺”現象。“五缺”對學生身心影響的顯著表現,就是行為習慣不好、學習成績欠佳等,印代鳳稱之為“留守兒童綜合征”。

  十多年前,和大多數鄉村學校一樣,陳家灘九校同樣面臨這一看起來無解的“難題”。

  2008年6月底,重巒疊嶂、庫汊縱橫的陳家灘鄉還有8所村小、6個教學點,共28名教師、187名學生。

  由于學生少,村小基本上采用復式教學。教師責任心再強,也不可能門門精通,只能湊合著上點兒數學、語文課,英語、美術、音樂等課程根本無法開設,教學質量難以得到保障。

  印代鳳苦苦探索。“發展鄉村教育、辦好鄉村學校,關鍵要找到根治‘留守兒童綜合征’的良藥。”他說。

  一個契機出現。

  2004年,沅陵縣結合鄉鎮行政區劃調整,著力優化學校布局,全力推進農村低齡寄宿制學校建設。

  “何不舉辦低齡寄宿制小學,讓所有村小學生到集鎮集中寄宿就讀,從小受到本地最好的教育?”印代鳳極力爭取項目落到學校。

  舉辦低齡寄宿制學校,有個關鍵問題:家長同不同意?他們最關心什么?

  于是,印代鳳聯合村支兩委、鄉人大代表、學生代表、家長代表,下到每一個村發問卷,征求家長的意見。家長的擔心大多來自教學質量、學生安全以及費用。但這些問題,在印代鳳心中均有較為成熟的解決方案——

  在教學點只能勉強開足語文課、數學課,但是到鄉鎮上學,美術、音樂、信息這些課都能保證。低年級的孩子有保育員24小時照顧,家長基本上不用操心。孩子寄宿的話,每學期每人有300元補助。床和被褥都準備好了,學生可以直接入住。

  征求意見的結果是:98%的家長同意孩子寄宿。2008年5月,陳家灘九校被納入沅陵縣低齡寄宿制學校建設項目校。緊鑼密鼓奮戰三個月,學校硬件建設實現了“五有”:有寬敞整潔的活動場地、有方便一體的廁所宿舍、有冷熱隨意的生活用水、有充足完善的教學設施、有衛生齊備的餐廳食堂。

  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小插曲。印代鳳在一次監工時發現,校舍有一面墻體是空心墻,不符合安全標準,盡管當時墻面已經壘到一米多高,從頭開始會耽誤工程進度,但他依然堅持推倒重建。

  2008年9月1日,全鄉近200名學生,身著節日的盛裝,告別低矮破舊的村小甚至是棲身農家堂屋的教學點,歡天喜地來到修繕一新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寄宿就讀。

  “缺失的家庭教育,學校來彌補。”為讓低齡寄宿學生盡早適應集體生活,學校聘請了6名有責任心、有愛心的保育員負責宿舍衛生和學生起居,無微不至地照顧學生的日常生活。

  擔任保育員的6年里,李云花覺得自己的工作充實而有規律:早上起床后,指導學生鋪床疊被、洗臉刷牙、打掃房間、擺放物品;趁學生上課的空當,晾曬學生衣物,打掃浴室;晚上,每隔一小時起夜查寢,如果發現學生尿床、踢被或者生病,李云花都要及時處理;下雨天,她還要把干凈的鞋子送到教室,不然孩子穿著濕鞋子容易感冒……

  保育員的愛心和辛勤勞動,給了這些先離開父母、再離開家庭的孩子莫大的親情溫暖。

  吃,是頭等大事。

  “早餐有近10個品種供學生選擇;中、晚餐五菜一湯,采取自助形式,學生按需打菜,菜譜一個星期不重樣,而且有專人巡視食堂,保證最后一名學生也有東西吃。”提起每日用餐標準,陳家灘九校總務主任印云科很自信,他說,關于食堂的管理機制,保量只是其一,保質是關鍵,要讓食堂衛生隨時經得起檢驗。

  定下如此高的標準,費用是否在農村家庭的承受范圍之內呢?事實上,學生每日餐費折合下來,小學部每人只需14元,初中部每人只需15元。

  印云科介紹,保證食堂運轉的資金來自三個部分:縣財政提供的學生營養餐費、學生伙食費、教師陪餐費。以小學部為例,食堂每月收取學生餐費102216元,由學校補助教師陪餐費1650元。加上縣財政支出,食堂一個月收入是105516元,基本達到收支平衡。

  “學校是孩子們的第二個家,那我們就是家長。”12年來,陳家灘九校教師陪伴了1000多個低齡孩子一起成長,除了照顧他們的生活,還要教會孩子基本的生活能力。為此,學校特意編印了校本教材《養成教育講義》,這本教材包括學會睡覺、學會洗手、學會排隊、學會說話等20多項內容,涵蓋了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

  現在,無論何時走進陳家灘九校,目之所及,小學生一個個穿戴整齊。寢室里,箱子、提桶、毛巾、鞋子、口杯各自擺放成一條直線,每一床被子都方方正正地擺放在床頭。餐廳里,低齡年級(一至三年級)學生有專門的餐桌,每個學生有固定的座位。每次約80人同時用餐,沒有說話聲、打鬧聲。

  “6到9歲年齡段,正是孩子最需要關懷、最需要親情的時候,是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文明禮儀的關鍵時期,低齡寄宿制學校將孩子們集中起來,有效解決了留守兒童‘五缺’現象。”沅陵縣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梁興科說,留守兒童集中生活在一起,由教師和保育員進行照顧,相當于學校承擔起了家長的部分責任,提前介入兒童的成長,有效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孤獨的問題,讓他們得到更好的成長關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文明禮儀,因留守而造成的問題由此大大減少。

  事實證明,低齡寄宿制實施12年來,陳家灘九校的孩子更懂事了,更講禮貌了,以前那種從村小來校就讀,還要花長時間培養行為習慣的現象沒有了。“我的切身感受是,低齡寄宿制實施后,孩子們更好帶了,身心更健康了。”班主任教師陳世祥說。

  師資缺乏,鄉村薄弱校質量問題該咋辦?

  行走在陳家灘九校校園里,你會發現這里的孩子鼻梁上幾乎沒有架著眼鏡的,平均身高也明顯高出同齡孩子;鄉里的扶貧晚會上,哪怕低年段的學生也敢在聚光燈下盡情舞蹈;這些很少走出庫區的孩子,甚至經由網絡直播在中央電視臺露了一把臉……

  學生成績也很棒:全縣初中畢業會考教學效果綜合評估,該校連續十年穩居前六,每年升入省示范性高中的學生超過35%。十年內,該校畢業生共有318人考取二本以上院校,其中一本185人。

  要知道,陳家灘九校可是典型的鄉村薄弱學校。印代鳳告訴記者,由于條件艱苦,近十年該校相繼調走30多名骨干教師,學校只能不斷補充和培養青年教師,“骨干教師培養出來一批走一批,學校成了‘黃埔軍校’”。

  那么,陳家灘九校教育教學的高質量來自哪里?

  答案是課堂教學改革。

  十多年前,8000多人的陳家灘鄉考上大學的人屈指可數,從陳家灘九校走出去的學生,就是考上了省示范性高中的,也很少有人能考上本科。

  這種現象引起了大家的反思。

  “我們分析原因,發現學生后勁不足,不會學習,自理能力差。高中生必須要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張中明說,那時候,陳家灘九校流行的是“包辦教育”,教師從學習到生活全包,到了高中就不適應了。

  沒有教學質量,談質量就是空談!

  2008年,印代鳳作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學校進行課改。那時候,“課改”在這個偏遠的山區,還是一個新名詞。

  教師們不懂,印代鳳自己其實也不懂。

  印代鳳先帶著班子成員,去了江蘇、山東、廣東以及省會長沙的幾所課改名校,學了一圈回來。然后,他又拉著中層干部和骨干教師,在岳陽市許市中學和益陽市赫山中學分別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學習。

  一場“以提升教學質量為核心使命”的課堂教學改革,在這所偏遠學校鋪展開來。

  經過兩年的探索,到2010年,探索出了由自學、展示、反饋三個環節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梳理鞏固、課堂測評五個步驟組成的“三環五步”教學模式。與很多課改校一樣,在陳家灘九校,原來熟悉的“滿堂灌”很少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小組合作探究模式。

  “我們搞課改的目的,就是要改變過去填鴨式教育的弊病,培養孩子獨立學習、自主學習的能力。”印代鳳說,要讓學生更好地懂得怎么與人溝通,讓每個學生都能成長為最好的自己。“陳家灘的娃兒即使當農民,外出做生意也比別人會吆喝,也會過上幸福的生活。”這是印代鳳進行課改最樸實的初衷。

  陳家灘九校的課改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數學教師敬太元說,課改前,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累;課改后,高、中、低三級有機搭配的學習小組自行生成的互幫互學、互監互促機制,解決了90%以上的學習問題,教師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少數后進學生身上。

  課改改變了陳家灘學生很難考上大學的歷史。

  2013年,也就是陳家灘九校進行課改后,第一屆畢業生參加高考,當年,多人考上了“211”大學,其中一名學生還考上了武漢大學。高中學校普遍反饋說,陳家灘九校學生進入高中后,學習后勁足,學習能力和自主能力都強。

  梁興科多次來到學校,他說,一堂堂課聽下來,感覺這里的孩子已不是印象中農村學生的樣子,他們在課堂展示討論、交流互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自信、口才、膽量甚至思想,已經在許多同齡人之上。

  陳家灘九校因課改而聲名鵲起,成為懷化市乃至湖南省鄉村課改名校。

  陳家灘九校在課改中嘗到了甜頭,但并不是一帆風順。隨著陳家灘九校的名氣越來越大,該校課改骨干力量在近三年幾乎被“挖走殆盡”。學校新進了大量年輕教師,但教學經驗欠缺,甚至連門還沒入,難以適應課改的節奏。

  陳家灘九校一度風生水起的課改,進入了低潮。課改還要不要搞?

  “要!”印代鳳的回答很堅定。

  在縣教育局支持下,學校進行了第二次課改,創立的新模式解決了鄉村學校課改一系列難題,再一次在懷化市引起了強烈反響。

  具體做法是,聯合附近幾所學校,建立教研共同體。

  所謂教研共同體,就是由陳家灘九校牽頭,聯合附近的三區四鄉6所學校為合作校,聘請沅陵思源實驗學校為指導校,利用縣內縣外、線上線下各種教育資源,探索建立“教研聯動、教師互動、異校同體、學科同步、質量同評”的內涵管理新機制。

  “課改需要教師之間的協作,多所學校協力,很好地解決了鄉村學校科任教師少、開展教研難的問題。”印代鳳說,今年暑假以來,陳家灘教研共同體已多次開展語文、物理、歷史等學科線下專題研討,“光靠一所學校一兩個老師,教研難以開展,現在附近學校老師都加入進來,定期線上、線下交流,共同研究,共同備課,教研開展起來就容易多了。”

  教師米澤亮深有感觸地說,視野從校內走向了校外,力量從一所學校到集合幾所學校,課改的合力大大增強。

  在課改理念上也實現了突破,陳家灘九校提出“課堂教學生態要素式”理念。這對學校課改來說,是全新的理念,也就是說,一堂課,必須體現自主、合作、探究這些課改要素,但是不一定非要按照“三環五步”教學模式進行。

  “這克服了課堂教學程序化給教師智慧、個性、才能展示帶來的桎梏,有的課程可先學后教,多學少教,有的課程又必須教師多教、多說。”梁興科介紹,這種課改理念,既體現了課改精神,又大大減輕了教師的負擔,有效解決了留守兒童不愛學、不會學、學不好的難題。

  十余年的堅持不懈,陳家灘九校探索出了一條破解鄉村教育難題的嶄新路徑。

  “在這里,我們看到留守兒童內心不再孤獨了,山里娃見人不再膽怯了,孩子們的內心變得強大了,都深深愛上了這所學校。這是一種對學生終身負責的教育,一種致力于均衡發展的教育,一種追求本真的教育。”一直關注陳家灘九校改革發展的懷化市委副書記陳恢清說。他認為,如果有更多像陳家灘九校這樣的鄉村學校,那新時代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的新局面將加速形成。

(來源:《中國教育報》 )
聲明: 本網部分文章系教育裝備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信息傳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新聞稿件和圖片作品的內容、版權以及其它問題的,請聯系我們。
名企展播 申請加入
行業訪談
第86屆中國教育裝備展示會
2025第十一屆亞洲教育裝備博覽會
第86屆中國教育裝備展示會《展會會刊》電子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