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推動實施民族教育提升工程,強化經費、師資保障
http://www.10keji.com2020年12月23日 10:23教育裝備網
福建省光澤縣司前鄉,11歲的畬族留守兒童小瑤,因身體原因無法上學。2018年,當地臺山小學開始送教上門,每個月堅持4次送教,幫助小瑤提升社會適應能力。“剛接觸時,她很害羞,現在都會主動打招呼了。”提及小瑤的變化,臺山小學教導主任曾黃忠很高興。
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一個都不能少。作為少數民族散居省份以及擁有全國畬族人口最多的省份,福建始終把辦好民族教育擺在突出位置,保障少數民族學生接受優質基礎教育。
強力保障,確保不因家庭困難而失學
多年來,福建強化經費保障,在專項資金、生均經費、助學補助上給予傾斜,推動實施民族教育提升工程,讓少數民族學生上好學,讀好書。
福建省教育廳統戰處負責人介紹,2016—2020年,福建為有少數民族鄉的縣(市、區)下達省級及以上資金15.7億元,省級安排260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民族中小學(幼兒園)改善辦學條件,提升辦學水平。2017年起,全省義務教育階段民族中小學校(班)生均公用經費按普通學校的2倍核撥,小學由560元增至1120元,初中由760元增至1520元。此外,對在民族中學和民族班就讀的少數民族學生給予初中每生每年1000元、高中每生每年1600元的助學金補助。
“少數民族學生大多生活在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地區,我們采取‘三個一點’措施,即向上級爭取一點、社會各界贊助一點、費用減免一點,盡可能在經濟上多補助,全力杜絕因經濟問題導致的輟學失學現象。”福州民族中學校長鄧信泉介紹,學校將補助金提高到初中每生每年1400元,高中每生每年2100元。除助學金補助外,寄宿生可免費住宿,同時每年有400元補助、每月100元餐補,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的學生疊加相應補助。
全力幫扶,助少數民族學生成長成才
“在我們這里,孩子們都知道民族團結一家親。”羅源縣教育局干部楊猗說。
羅源縣是福州市畬族人口最多的縣份,現有福州民族中學和福州民族小學兩所民族學校。楊猗介紹,羅源深入實施義務教育“小片區”和“教育資源下鄉”行動計劃,建立畬漢師生交流交往平臺,引導城區優質學校到民族村開展共建幫扶活動,促進各族學生交往交流交融。
“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是做好民族教育的基礎。”作為福州民族中學校長,鄧信泉對少數民族學生很了解。他介紹,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因貧困、學困等因素影響,缺乏自信,不善交流。因此,學校建立黨員教師一對一幫扶少數民族學生制度,開展學業輔導和心理疏導工作,幫助他們更好融入校園。
“我們的校園很大,我很喜歡,特別是運動場功能區很多,總能找到一樣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福州民族中學學生蘭文超說。
師資是做好民族教育的保障。為加強各地民族中學和有民族班學校的交流合作與資源共享,寧德市成立“民族中學教育聯盟”,組織各校管理干部、班主任以及學科教師短期跟崗交流學習;組織省市優秀教師、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與各校同學科青年教師結對,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特色育人,促學生個性全面發展
在全力推進少數民族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福建積極開發建設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校本課程,推動民族音樂、舞蹈、工藝制作等進課堂,豐富校園生活,培養學生個性特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民族傳統體育是福州民族中學一個亮點,學校把蹴球、毽球等少數民族體育項目列入學校體育課程,開發“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校本課程,還舉行民族傳統體育專項比賽。在第六屆福建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福州民族中學在蹴球、毽球、高腳競速、板鞋競速等項目獲獎。
在連江華僑中學,3名少數民族教師對初一、初二少數民族學生進行畬拳、畬歌、畬舞教學。同時,和連江第三實驗附屬小學做好畬族文化教育小初銜接,在畬族文化教學教研方面形成機制,不斷拓展畬族文化教育內容。
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一級巡視員王建南表示,福建將進一步做好學校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縮小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差距,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