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鄂爾多斯康巴什區加強科學教育,以創新為種、實踐為犁——耕好創新沃土
http://www.10keji.com2025年07月25日 09:28教育裝備網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國際機場,一群身著筆挺“機長服”、肩章閃耀的三年級“小機長”目不轉睛。“飛機是怎么飛上天的?”“這個部件有什么用?”講解員話音剛落,充滿探索欲的稚嫩提問已此起彼伏,人群中不時發出贊嘆。
  
  這是內蒙古鄂爾多斯康巴什區“少年機長”研學活動的鮮活一幕。在這里,學習方式悄然“變臉”。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收者,而是化身工程師、生態衛士、能源探索者……從破解城市難題到研發前沿科技,從解碼能源密碼到守護荒漠生態,在康巴什區,這場以創新為種、實踐為犁的變革,正在構建區域創新的躍動之光。
  
  破壁
  
  從傳統教室到真實場景
  
  在康巴什區未來學校的生物實驗課上,七年級學生郝毅華正在實驗室測試土壤的酸堿度。“自己動手探索的感覺,很興奮,很有挑戰性!”郝毅華眼中閃爍著光芒。
  
  這樣的探究得益于學校科學教育校本課程。該校目前已開發了約270個課程內容及教學資源,涉及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工程設計、人工智能、太空科技6個主要領域。“我們確保小學到初中各年級學生,每學年至少參與60課時的科學探究實踐。”校長周旭光介紹。
  
  這樣的課程并非孤例,而是康巴什區教育生態的微觀縮影。該區鼓勵學校立足特色,開發多元化校本課程,依托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和青少年發展中心,打通校內外協同育人鏈條。
  
  當教育視野從校園拓展到全域,一場深刻的變革正在發生,各校巧妙利用當地的煤炭、能源、生態等產業和自然資源,將“社會大課堂”帶進學生視野——煤炭開采轉化車間、現代化自來水凈化廠都成了絕佳課堂,學生們在這里親手觸摸工業脈搏。
  
  深耕“實踐田”,一批特色課程應運而生:第一小學的“紅領巾治理荒漠”、實驗小學的“智能空間”、第四小學的煤炭“生命之旅”……全區150余門本土化課程,引導學生從傳統教室跨越到真實場景,完成從知識到能力的蛻變。
  
  以現實問題為驅動力的項目化教學,正是康巴什教育變革的核心引擎。在第三小學,五年級“小規劃師”們正破解校門口擁堵難題:他們融合數學統計與科學建模分析車流,借助美術設計重構空間布局,用“智慧停車場”模型將抽象困境轉化為暢通方案。
  
  這正是康巴什區教育生態的常態。“科學知識如同種子,獲取知識的渠道決定其播撒質量,只有扎根實踐土壤,才能長出解決問題的能力之樹。”區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春達說。
  
  轉型
  
  角色重塑激活探究動力
  
  “看誰能發現背后的真相?”在康巴什第六小學的課改推進會上,教師孫海倫用磁鐵隔空吸物的魔術開場。當學生驚嘆不已時,他順勢揭開S/N極規律并拋出挑戰,學生迅速分組操作磁鐵與小磁針,親手印證科學規律,熱烈討論中,抽象原理化作學生親證的真理。
  
  以學生為主體,給予充分時間獨立思考,在康巴什區的課堂上,教師角色悄然蛻變:從傳授者轉向引導者,從課堂管理者化身學習設計師。
  
  “教學創新之根在教師,科學教師不必是科技創新的專家,但必須是科學教育的行家。”區教體局局長李美榮說。
  
  為此,康巴什區建立了科學教師流動共享機制,校內教師與校外科技導師雙向奔赴。目前全區已聘請211名科技創新人才擔任科技導師或科學副校長,實現了“科學副校長”全區覆蓋。
  
  如何激發普通教師教學潛力?康巴什區打造“新教師—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領軍教師”四級遞進發展體系,依托名師工作室定向孵化省級名師,在評聘中向科學教育相關學科傾斜。
  
  “我們實施‘教學能力+科研成果+學生科創獲獎’三維評價,還設置了科學教師專項激勵機制并配套獎勵資金,讓科學教師安心從教、靜心育人。”李美榮介紹。
  
  成效立竿見影。在近期內蒙古教育廳舉辦的義務教育科學課程設計及實踐技能大賽中,康巴什區230余名教師作品攬獲一等獎。
  
  聚力
  
  共繪區域科教新圖景
  
  擰螺絲、安系統、裝輪胎……在康巴什區青少年發展中心聯合奇瑞汽車組織的“賽車夢工廠”活動中,學生化身為“小車匠”。伴隨螺絲刀的旋轉,一輛輛親手參與設計的卡丁車逐漸成型。
  
  “攜手本地企業,目標就是創造更多讓孩子們觸摸前沿科技、體驗真實場景的機會。”區青少年發展中心副主任聶云龍說。
  
  如今,像這樣的主題式科普教育實踐基地已在康巴什區遍地開花。秉持“請進來+走出去”的理念,高校、企業、科研院所成為重要合作伙伴,共同研發了20余個基地及配套項目化課程。華大基因、深圳柴火創客空間、珠海太空中心等頂尖機構也深度融入其中,構建起穩定的研學科教“合作橋”。
  
  隨著《康巴什區“美好科學教育”一體化建設方案》正式推出,區科學教育聯席委員會協同發力,康巴什科創中心、少年科學院等前沿科教載體相繼成立,激勵政策點燃了企業、科研機構投身地方科教事業的熱情。
  
  “多方聯動正為區域科教發展注入澎湃動能。”區教體局副局長鄭維剛介紹,繼2024年自然博物館與花園城市研學基地分別啟動“小小院士工作站”后,2025年初,康巴什區再落一子——與陜西師范大學共建“科學教育教授工作站”,聘請各大高校科學教育工作者指導工作,匯聚高校智力資源。
  
  “我們不要‘紙上談兵’的學霸,而要‘腳踩泥土’的探索者。”李美榮表示,“康巴什將持續深化科學教育改革,厚植創新與實踐沃土,為培育新時代的科創棟梁筑基。”
  
  記者手記
  
  俯身大地 仰望星辰
  
  走進鄂爾多斯康巴什區校園的科學實驗室,最觸動我的不是先進的設備,而是學生們眼中探索的光芒。這里的科學教育,正以“破壁融合”之勢,書寫著創新答卷。
  
  康巴什區以“外聯、內聯、互聯”機制,將社會資源編織成一張流動的網:科研基地、科技企業、高校不再遙不可及,而是化身為科普實踐基地。課堂不再受限于講臺,教育便從平面知識躍入立體實踐。
  
  根植于當地特色產業,康巴什區打造生態、能源、國防、農業、人工智能五大特色課程群。煤炭課程從小學的認知啟蒙延伸到高中的職業規劃;荒漠治理等校本品牌讓“一校一特色”成為創新土壤。
  
  康巴什區的啟示,在于以系統思維重構角色:政府從主導者變為“生態織網人”,學校從封閉單元轉為資源樞紐,企業、科研機構成為“教師”。而驅動這場變革的,是“不為所有,但求所用”的智慧,教育行政部門不再劃定邊界,而是讓資源自由對接、興趣自然生長,萬物皆可共生。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