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張平文:大學要更加重視不能被AI替代的功能
http://www.10keji.com2025年06月04日 09:44教育裝備網
當前,以AI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正加速影響高等教育。高校如何在越來越快的技術迭代之下保持自身發展的動態平衡?我談幾點思考。
過去,高等教育以知識傳授為主,學生通過教師、圖書館等資源獲取知識。AI的出現改變了這一態勢。利用大模型,學生可以快速、海量地獲取知識,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高等教育模式正在發生變革。
教育的重要作用是人與人的交流,以及對價值觀的塑造和對能力的培養。大學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心靈的對話、價值觀的塑造、能力的培養,是大學不能被AI替代的重要功能,也是未來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方面。
未來的大學到底是什么樣子,或許誰都不能給出標準答案。但大的方向是明確的——AI時代,高校要注重對學生數智思維、數智素養、數智能力的培養。
一是數智思維。現在新工具更多了,學生要有主動利用它們去解決問題的意識。二是數智素養。舉個例子,一些學生陷入電信詐騙、非法網貸的騙局,實際上就是缺乏數智素養的表現。數智素養的培養越早越好。三是數智能力。面對新工具,怎樣恰當地用好它,實際上是一種能力。我們說數據有價值,但是要有數智能力的人拿到它并科學應用,它才具備價值;不具備這個能力的人拿到它,反而會成為負擔。
要實現上述培養目標,教師也要發生改變。阻止學生使用AI不現實也不合理。教師只有在充分了解并學會使用這類工具后,才能在設定論文題目、布置作業、組織考試等環節融入技術考量,并有針對性地優化教育教學工作。
為了應對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帶來的挑戰,武漢大學自2023年起,設計形成了一整套數智化轉型發展方案。在數智人才培養方面,我們把學科分為三類,為不同類型學科人才制定了不同的培養目標。
一是核心人才。他們主要從事AI等新興領域技術的引領性研究與應用,是學校數智化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學校2024年成立的人工智能學院和即將成立的機器人學院,是培養這類人才的主力軍。二是理工科人才。他們主要是利用AI工具去解決具體的科學問題、工程問題。三是人文社科人才。當具備數智化思維和素養后,他們可以將AI工具應用到社會科學問題的研究中。
數智化人才的培養不能局限于大學階段,需要強化大中小銜接。目前,武漢大學已經形成了很多基礎的AI課程產品,我們希望這些產品不僅服務于兄弟院校,也能更多服務于中小學特別是邊遠地區學校。孩子們學習新東西的能力非常強,不要小瞧他們,要在引導他們理解技術“雙刃劍”屬性的基礎上,鼓勵他們去學、去用,讓他們在面對AI時有更加良好的心態和自控能力。
(本報記者劉亦凡采訪整理)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首頁












